Sunday, December 18, 2016

邂逅全新的爽酷 Meet The New Cool

清新口气是一种礼貌与得体的行为,
在家可以刷牙漱口以保口气清新,
只身在外总不能常跑厕所清洁口腔,
所以出门随身携带薄荷糖的习惯大有人在。
市面上不缺薄荷糖果,本地生产以至外国入口种类繁多,
今日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款进口自澳洲的薄荷糖系列——JILA


JILA mints以低糖与长效为卖点,
外形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市面上那种外脆内软的薄荷糖,
然,它其实是坚硬的实心圆颗粒,不宜咀嚼。
放进嘴里任其滚动,犹如一颗薄荷口味的小玻璃弹珠,
在滚过的舌面上散发出若有似无的薄荷清香。
糖果本身甜味淡淡,清凉却不刺辣,更像是粒状口腔清新剂。


JILA naturally sugar free是另一款无糖薄荷糖果,
清凉刺辣的口味相对比之前的JILA mints来得重一些。
硬度上则相对比前者低,放在牙齿间一咬即碎,
这意味着糖身更快溶在口里,并随着唾液均匀分布口腔,达到沁人心脾之效。


JILA SUGAR FREE GUM 分为三款:
1)左为蓝色Peppermint口香糖,清凉口味强劲,味道持久,弹牙耐嚼。
2)中为绿色Spearmint口香糖,薄荷味道较为温顺,嚼起来像一叶薄荷般自然清爽。
3)右为黄色 Fruity Fresh口香糖,糖身偏干,味带果香。
这三种无糖口香糖皆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不甜不腻,
饭后口嚼两颗,在某程度上也算是一定的口腔保健。


^^^LICORETTE甘草口味软糖片
甘草糖深受西方人欢迎,在亚洲并不太普遍,
对很多大马人来说,这是反应两极化的新口味,
它并非不好吃,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让舌头适应它独有的甘甜。


JILA系列糖果刚于十月份在马来西亚面市,以中马与首都一带的数家咖啡馆为起点,
日后计划打着“清新口气站(Breath Refreshing Station)”的旗号陆续遍布全马各地。
即日起追踪JILA MY官方面子书专页以获取更多最新动向,
好让你时时刻刻清新爽酷,去迎接日常里的每一场邂逅。

Friday, August 28, 2015

独立饮食新文化

前阵子,槟城咖啡馆如雨后春笋,
很多新店开张不到一年,便匆匆结束营业,
咖啡馆在城里快速替换的景象比比皆是。
Lobby079的前身便是Joyeux,坐落于一个汇聚各类食肆的Nagore Square。

IMG_8971
Lobby079是The Alley与Pestle & Mortar Clothing的合资店铺,
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吉隆坡街头品牌Pestle & Mortar Clothing的服饰配件,
店面后半段才是厨房、吧台和天井底下的几张桌椅,座椅相当有限,
所以如果客满,不妨考虑外带,因为这里主打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创新小吃。

问起友人为什么取名Lobby,他说不出缘由,说是出自随性。
我接着问他该如何定义Lobby079,他说外国会称之为Lifestyle café(生活化咖啡馆)。
这是模棱两可的定义,因为Lobby079有点隐蔽,店外也暂时不设招牌。
走进这不一般的咖啡馆,它更像是服饰店里的附属空间,
这让我在动笔之际,斟酌着该不该叫它咖啡馆,为之钻牛角尖了许久。

店里的播歌是曲调前卫时尚的非主流独立音乐,
走进走出的,都是一些穿着打扮时髦、行为举止时尚的新人类。
我渐渐发现都门吉隆坡的景象活跳跳地呈献在这座岛上的老屋,
店家南下取经,正在为我们营造一个贴近首都生活的格调。
简明的装潢设计,搭配陈旧的英殖地砖和几处的斑驳老墙,
偶尔玻璃门外一个中老年人探头查看,或许深感格格不入,转身又消失。
这些画面像是时代交错,仿佛置身错乱的时光隧道,
突兀的事物相互碰撞,竟也能如此顺理成章。

IMG_8428
Ice Ice Baby是渐渐普及的冰滴/冷酿咖啡 (Cold Brew)。
我喝咖啡的经验不足,认为品尝咖啡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所以请允许我不多加介绍,个人小尝几口,冰凉顺喉。
食客更可以要求店家来个Cold Brew White,即是添加了汽水的冰滴咖啡。

IMG_8386
Lobby079的咖啡选用了吉隆坡PULP咖啡馆的咖啡豆与咖啡机,
咖啡叫法也参考了PULP的餐牌,弃用人们熟悉的espresso、latte等,
改以Black与White相称,Black 为浓缩咖啡,White则添奶拉花。

IMG_7323
Slow Juice是慢磨果汁,延用榨甘蔗水的原理,鲜榨出水果汁。
店家说他们会每日到市场选购不一样的水果,确保食材的新鲜。
开张果汁组合是绿色系水果:杨桃、梨子和番石榴,
酸甜适度,罐装设计为之加分不少。

IMG_9019
Ice Chocolate口味偏向黑巧克力(Dark Chocolate)的香醇甘苦,味道饱和,
食客也可以依据个人喜好,要求店家特别调成特浓、多奶或加糖。

IMG_7343
饮料餐牌选项不多,种类和价码一目了然。
  IMG_7345
玩味简单的餐牌,以“我们不做威化饼”勾起食客的好奇心,
虽然需要一一为食客解释“Piffle”与“Doffle”的意思,但店家显然乐在其中,
每一次的解释都仿佛是在呈献自己的艺术成品,尽显创意。
Piffle为夹馅的pita烙饼,经过威化饼机 (waffle machine)的烤模夹烤一番;
Doffle 的制作过程如同Piffle,只是这次他们换上甜甜圈(doughnut),
被压扁的甜甜圈外脆内酥,甜甜圈上的白糖则在受热后呈焦糖状。

IMG_7408
^^^Parmesan Chicken Piffle
馅料是烤鸡腿肉块,配上蒜香Parmesan芝士酱,
烙饼、鸡肉与酱汁的味道都偏淡,但正正带出烤过的阵阵香气。

IMG_9081
^^^Chicken Salsa Piffle
夹馅是鸡肉火腿与墨西哥玉米片,撒上店家亲自调配的Salsa酱,
Salsa酱佐以番茄、洋葱、香菜等,味道清爽。

IMG_7372
^^^ Salmon & Seaweed Doffle
甜甜圈本身带有甜味,被威化饼机压盖过后略带焦味,
搭配咸味的半生熟鲑鱼切片、紫菜与Mentai鲜酱,
味道咸甜相融,没有丝毫牵强,是一道新颖的日、西合并。

IMG_7420
不按常理出牌是Lobby079的营业理念,实验性质强烈,
若是哪天你的摆盘或食物与以上文章所述有些出入,那便是店家当日的随心所欲。
这样的做法游走在被容许与不被接受之间,所以它努力逃脱The Alley的影子,
是一个风格鲜明的新个体,因而独立,犹如独立音乐般需要一批知音。
别以为实验厨房就一定乱七八糟的,给店家一个下午,你会发现他们的实验成品都是诚意。
店家说The Alley已经正式上轨,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实验室去大展拳脚。
所以他们成立了Lobby079,计划推陈出新,以随性不羁为导航,
打造出不一般的独立饮食,尽情发挥全新概念。


地址:79, Jalan Nagore, 10050 Georgetown, Penang
电话:04-2265402
电邮:lobbypenang@gmail.com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lobby079 

Monday, August 24, 2015

巷子三弄

01
The Alley中译“巷弄”,文意兼具,出自店家的巧思。
随着岛上被咖啡馆风潮袭捲,The Alley在2013年11月顺势崛起,
正式加盟槟岛咖啡馆行列,营业数月便登上各网站首推的咖啡馆之一。


IMG_8802
第一家The Alley坐落于槟城观音厅右侧的Stewart Lane,前身是一间制香老店,
打着洋字招牌,在蓝天下,陈旧的“吉祥”匾额依稀招摇着,
却成了一派在城里司空见惯的画面,完美诠释这个城里的新旧交替。
这家小咖啡馆不设主餐,反倒是茶余饭后的好去处,招牌为小吃Churros和Cronuts。
03
左边条状Churros是西班牙酥炸小吃,色泽金黄,外脆内软,带有油香,
店家提供6种蘸酱选择,个人钟爱salted caramel(咸味焦糖),
右边呈圆状Cronuts则是Croissants与Doughnuts的合体,
拥有甜甜圈的外形和口感,同时还有牛角面包的咸酥和层次。
淋酱选择如同Churros的6种蘸酱,个人依然偏好咸味焦糖,
总觉得咸味焦糖适度的甜中带咸,搭配以上两种小吃的油炸香,味道最为和谐。


IMG_3504
营业半年,年轻有为的老板把“The Alley”的招牌带到了双溪大年的Lagenda Heights。
在双溪大年,特色咖啡馆这门行业仍在起步阶段,The Alley成为了这里的开拓者之一。
第二家The Alley装设了正式的厨房,决定好好炮制西餐甜品,
一年下来数度更换餐单,花足心思去揣摩双溪大年的市场与当地口味。
双溪大年西餐食肆本来就不多,若要称得上价廉物美,便非The Alley莫属。
05
我是一名大早餐控,不会放过到处尝试新口味,却对这家大早餐百吃不厌,
之所以喜欢,首先是价格公道,再者丰富美味,分量饱足。
虽说香肠火腿并非自制,不过胜在店家细心烹调,所以上菜时间稍长,
好在这家分店网速极快,容易消磨时光。


06
期间,店家有意要把日本寿司与意式咖啡结合,
于是他们给The Alley配上了日文名字“Yokocho”,
经过一番选址,看上了Raja Uda这个北海旺区。
第三家The Alley店面宽敞许多,却还是一贯的简洁装潢。
这次他们主打日式料理,同时也出售一些与总店同宽的西式蛋糕,
饮料方面,这里则增设了抹茶拿铁 (Matcha Latte)迎合主题。
IMG_8219
本身嗜辣,给所有喜欢辛辣食物的同好推荐此家日式咖喱,
食客可以自选日式咖喱的辣度,不嗜辣者建议“Amateur”(小辣)即可。
这里的日式咖喱香浓热辣,即使小辣,也已然辣劲十足,非常下饭,
除了米饭,另可搭配乌冬面,再依据个人喜好挑选炸鸡、炸虾、炸软壳蟹等。


对于The Alley的支持,出自友谊的相挺,也是对味的契机,
打从两年前The Alley开始营业,我便决定好好为它写一篇文章,
只怪自己的怠惰,严重拖稿,一拖便拖到了第三家分店。
用心经营一件事物,犹如冲泡一杯咖啡,
而细心冲调的每一杯咖啡,都是展示人前的一件艺术品。
我以一位友人与常客的身份,期待着他们的无限创意和热忱,
继续发挥最玩味的饮食新文化,同时带来更新鲜的味蕾新体验。


[下一篇预告:The Alley全新实验室]

Saturday, August 15, 2015

南洋依旧

IMG_5874
南洋美食馆历经几次搬迁,我始终钟情于最初旧店的古色古香。
根据报导,它的成立早在13年前,一个我还未能参透乔治市是什么的年代,
初次认识南洋美食馆,是我高中16 、17岁的事情,
那一日课外活动结束,老师请客,说营业者是学兄的家长。
它的原貌是一座槟城古迹区的老屋, 不太显眼,门前种满花草,
与隔邻的老屋无异,恬静地伫立着,仿佛一位老者在静观城里这些年的变化,
即便匾额高挂,上面的“南洋”二字也没有清楚交待自己便是一家餐馆。
依稀记得那斑驳的墙上,悬着字迹娟秀的“今日菜肴”,
一眼望去,,大多是福建籍贯菜,另有几味熟悉的家常便菜。

相逢恨晚,在老屋用餐没几次,它便带着匾额搬进了车水路拐左的一个隐蔽小巷。
没有了斑驳的墙,也开始印制了一本本崭新的餐单,只保留了圆桌藤椅。
最近一次搬迁,它回到了古迹区的叶氏祠堂隔壁,正正是旧店的旁侧,
每每前来用餐,看见对街的旧址,免不了想起那几次的老屋情怀。
然而,它总算回归古迹区,给乔治市重新注入一股闽南菜飘香。

当年自己仍在积极写部落格的时候,结识了一些博客同好,
有一次我们谈起了南洋美食馆,她说食物口味甚佳,唯独味道缺乏一致性。
听到这里,我也点头称是,家庭式的煮法,免不了偶尔失水准,
同样一道菜,每次煮出来的味道都稍有偏差,
其实这样更像是母亲的家常菜,也因为如此增添了一份亲切感。
后来停写部落格的日子里,间中得知掌厨原来是父母昔日的小学同窗,倍感亲切,
她以母亲的厨艺为前来圆桌吃饭的食客料理,采用自家食谱,
没有蓄意讨好的味蕾刺激,只有自然流露的淡淡温情。

槟城主打福建菜的餐馆屈指可数,如果要论古早味,南洋美食馆肯定榜上有名。
本身钟爱它的福建炒、炒茨粉和卤肉,但我喜欢的又岂止食物味道那么简单。
在这之前,每每有朋友远道而来,我总会向友人介绍这家餐馆,
但是,反应总不比道地小吃来得热烈,
或许,这是属于咱们道地的籍贯口味,
平凡得只有土生土长的人才吃出家乡味。

如今,南洋美食馆结束营业了,店家说是要退休与家人共享天伦。
南洋美食馆走入了槟岛的历史长廊,店家没说有计划重新营业。
它悄声没息地在城里消失,我量也没有多少人会察觉,
毕竟城里特色咖啡馆崛起,推陈出新,应接不暇。
至于游客,道地小吃已经来不及一一尝尽,
加上南洋美食馆没有被列入槟城美食博览,
游客又怎会注意这埋身小巷的古早味。

前阵子路经,看见“南洋美食馆”的竹帘依然挂在最远先的旧址老屋。
那日身上带着相机,便前去拍摄竹帘,引来几位观光客的好奇目光,
他们打量片刻,应该觉得我有点白目,转身便又继续探索城里更值得探索的事物。
是的,很多人应该也只觉得它是有趣的竹帘。
竹帘是被保留下来的前餐馆小招牌,店面则经过几轮翻新改装,
不再是餐馆,竹帘也只能发挥小装饰的作用,
或许这是新店主的突发奇想,故意营造出来的的新旧交融,
就如某咖啡馆依然挂着制香老店的旧匾额那样,这是槟城近来老店翻新常见的现象。

今天,我以“南洋美食馆”的停业,为《食虎号》重新执笔开篇。
我不知道“南洋美食馆”是否还会有重新营业的一天,
我也不确定这次重新经营《食虎号》会不会很快又有力不从心的那天,
毕竟,生活里本来就充满变数,许多开始与结束都是这样相互交错的。
再次写给南洋,算是我对它的一份钟情和惋惜,应该也是“南洋美食馆”的收官之作。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好在舌尖上的神经与大脑是相连的,
哪天怀念,就让记忆去拼凑在时间里消失的昔日味道,
这样叫做回味,也是给逝去的味道一个最尽善尽美的还原。

[下一篇预告:挂着制香老店旧匾额的咖啡馆,不妨猜猜]

Tuesday, July 16, 2013

大呼小叫安宁岛

IMG_2664
以人像照片开头写《食虎号》不是常事,这张摄于安曼岛码头(Jeti Pulau Aman),
当日风呼啸刮着,把女友人的头发给吹个乱七八糟了,心确实有点忐忑。
那一日,天气预报说是雨天,天空是一片晴朗,但果真像是快下雨了,
停泊在一旁的小舢板随着蛮大的风与浪左右摇摆,摇晃得甚是厉害。
与其让人家说我夸大其词,倒不如自认胆小怕事。
看见了那不平静的海面,我便向朋友说:“我在这码头等你们好了,你们吃完再回来会我吧!”
朋友们翻了白眼,应该都觉得我神经过度紧张,还大声嘲笑我的胆怯。
然而,心里想着上一回的遗憾,遗憾就留在彼岸,最后还是上船了。
朋友虽是嘲笑,但也明白我的不安,于是互相叮嘱务必把我看好,还要我当心抓牢。
果然是好朋友啊,所以我的害怕也不用担心让他们知晓,也用不得去害臊。

IMG_2765
这么一来一往,船费是RM6.00。
载送乘客的船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但在海上,加上是这种小船,难免会生怕,朋友说我多虑了。
那日风大浪大,船长说为了安全不宜载太多人,
也好在船长熟识风浪,顺风而行,于是也没太过摇晃,
不过偶尔的大力摇晃,海水一大滩溅进船里头,这也免不了乘客一阵大呼小叫。

New folder17
第一次来,带着遗憾离开,于是我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一直在计划重游,
直至上个星期一,我们才终于再次来到安曼岛(Pulau Aman)。
从码头乘船抵达了彼岸,一踏在安曼岛,马上向左边看去,
只见不远处便是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人家,红色"Terapung”字眼煞是明显。
一下船,直走会看见一座小桥,过了小桥拐左再直走,
走过有点臭气熏天的公厕,便是刚才所提那漂浮在海上的高脚屋,
那是一家餐厅 - Restoran Terapung Pulau Aman,专卖马来虾面,但我们不是为了这个而来。

New folder18
要前往该餐厅,得走上一小段小木桥,木桥左侧便有一处在贩卖海鲜。
海鲜种类不多,我们的目标和遗憾只有一个,那便是虾姑。
虾姑依据不一样的大小,有不一样的定价。
我们这一班穷书生出游,一早就把目标锁定在价格最便宜的虾姑。
一只RM3.00是我们吃得起的,那是体形最小的虾姑。
当中体形大的一只要价可是RM50.00。
上一回,我们去得太早,没等渔夫把虾姑捞回来便走人,因此留下了遗憾。
据说一般渔夫都是将近1点左右才会把虾姑抓上来这里卖的。
上一次我们周末过去,等虾姑的人很多,听闻人多的话买虾姑手脚可要灵敏。
这一次我们选在星期一去,却恰好碰上公共假期,
一开始担心人会太多,虾姑早就被抢光了,心想这趟又是白走了。
好在人并不多,或许是我们迟了,已过午饭时间。
我们到时,廉价小虾姑其实剩不多,于是我们赶紧向卖家要了15只小虾姑和1公斤的虾。
卖家把小虾姑装在一个塑料桶里,然后就让我们拎着到餐厅里给厨房那里煮一煮。

IMG_2700
是的,就这样简单烫熟,完全不添加任何浆料或佐料。
还记得上一回的虾鲜甜有弹性;这次好像是过熟了,虾肉有点涩。
说实在,这虾这么一吃下来,还比虾姑贵呢。

IMG_2706
这便是让我们期待万分的虾姑,第一次品尝虾姑的原滋原味,才发现虾姑竟能如此鲜甜。
吃虾姑也真要会一些剥壳的功夫,大家明显是新手,一直被那虾姑壳上的尖刺弄伤,
剥着剥着,一会这个尖叫,一会那个惨叫,确实有点搞笑。
好不容易剥好了,便开始大快朵颐,第一只吃下肚子,简直是狼吞虎咽,
只懂嘴里一阵鲜甜,肉质介于蟹肉的绵密与虾仁的弹性之间,非常鲜嫩。
然后以比较熟练的手势去剥第二只,迫不及待又吃了起来,
这才发现虾姑的膏黄有种creamy的口感,为虾姑肉增添一丝顺滑。
对我来说,两只虾姑恰到好处,当去到第三只时,就开始觉得腻了。
腻不在于其肉质和味道,而是在于它的膏黄。或许我吃不惯,所以没能吃多。

New folder19
乘风破浪只为一饱口福,好在这一趟没有白走,要不然实在心有不甘。
这一趟虾姑行还真谐趣,而且得以一尝虾姑的鲜甜,真是快乐的一天!
但是,改日若要再到安曼岛,我会择个蓝天白云、风平浪静的日子^.^

地图:
其实安曼岛码头不难找,我沿着南北大道,往南的方向走,然后拐出Bukit Tambun,
过了Bukit Tambun收费站,顺着"Jeti Pulau Aman"的路牌走遍可找到。
只是前往码头的路面很多坑洞,走起来极为颠簸,于是我车里的乘客被晃得胡乱大叫,
这一程,大呼小叫了整半天,这也难怪大家回家时都近乎精疲力尽。
View Herrick Mau Makan in a larger map

Monday, July 15, 2013

消失的味道·小时的味道

IMG_7060
^^^ 印度炒面 Mamak Fried Noodles @ Mi Bakar Brown Garden
总有一种味道让你毕生难忘,总有一种味道让你想起孩提时光。
没错,这印度炒面便是令人回味的那种味道。
这档印度炒面其实颇有名气,这点可以从档前的剪报看出,
此外,看看每个晚上围在档前的食客,和那等候的车辆和单车,
其实一晚下来,档主也没多少时间松懈,客源不绝。
这档印度炒面不只吸引附近居民,很多住得老远的饕客也都闻风而至。

只记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这档口就设在我家住宅区一个显眼的路口,
那时还是很小,没怎么会吃辣,也不懂得吃印度炒面,更没懂这档炒面的噱头。
稍微长大一些,大概是上幼儿园了,渐渐开始认识了这档印度炒面,
那时档主已没像先前那么老当益壮,他也就没把档子推到了路口,反而改在自家门前卖面。
虽说档口是设在自家门前,但只要沿着大路走,探个头看看左边的小路,
其实也不难看见一个亮灯的档子就开在小路的末端,所以客人自然也没因而变少。
要吃这一包印度炒面,可不是每一天可以吃到的,卖不卖面全看档主的心情。
少则几天不卖,多则几个星期下来也不开档做生意,然每每开档,顾客还是很多。
我念小学的时候,这印度炒面吃得实在频密,这是因为爸也很爱吃。
每次,爸下了订单,快则在档前等个十来分钟;久则回家等个半小时一小时,

升上中学后,档主的经营方式依旧,所以也是看心情开档。
只记得有一次档主许久不开档,快算月了,每每夜归总习惯性探头看看小路末端是否亮灯,
果真最后他是决定不卖了,或许是老了吧,炒面可真要费一番功夫啊!
知道了这消息,觉得非常可惜,往后的日子吃的印度炒面可都不能与这档炒面媲美。
后来开始写《食虎号》,真想有一天可以为我喜欢的这档印度炒面写一篇文章,
身为饮食博客,没能为自己喜欢的食物写文章,确实有点遗憾。
于是我又开始不切实际地期盼,然后又想想老档主是否还健在,
偶尔夜归还满怀希望地探头看看小路末端,切盼那儿重新亮灯。
写着写着,要写的食物越来越多,自然也没时间再去想要为这印度炒面写文章。
升上大一,生活忙了起来,部落格进入停写状态,渐渐地我便把这遗憾给忘了。

去年八月我升上了大二,写部落格的日子离我更远了,我的生活全然被书堆占据了。
去年年末,当末日预言传得漫天纷飞之际,邻居经安突然告诉我印度炒面重新营业了。
一开始听时我没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肯定后,便是非常开心,末日前吃一包可谓死而无憾。
回家后迫不及待告诉爸爸,爸爸也像我那样不太相信。
直到查实,小路的路口果然挂了崭新的布条,说是档主重新营业。
那一晚,爸爸像以往那样,为我们打包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夜宵。
那透过香蕉叶散发出来的炒面香气,在消失好长一段日子后,重新扑鼻,有点不可思议。
吃进口里,味道是比以往逊色了,或许是档主刚刚重新舞锅弄铲,所以生疏了;
然那特制的鱿鱼酱汁味道依旧吃得出,整体味道仍像记忆中的那样。
虽说没以前那么好吃了,但这档主除了做生意看心情,连炒面也是看心情的,
以前偶尔也会炒出个失水准,所以只求档主肯卖,这次没那么好吃不打紧。

卖没一个月,布条被拿下来了,我还来不及吃第二遍,小路的末端就没再亮灯了。
如今半年已过,也没听说会重新开档,或许真的永远不卖了吧。
不过,我还是很庆幸能够为这档印度炒面写这一篇文章,把这儿时味道好好记录一番。
这永远的好味道,想必没那么容易被其它印度炒面取代,
因为这味道里头除了有那惹味的鱿鱼香配上炸葱香,
也有辣味与锅气的完美配合,最重要是那幼时和家人一同吃夜宵的美好回忆。

IMG_7259
^^^我期待重新在小路末端看见的画面,仿佛渐渐模糊消失了,
但我却牢牢记住了印度炒面的味道,让它在鼻子舌尖依旧清晰。。。

Friday, July 12, 2013

渐渐爱上的好滋味

IMG_2660
^^^排骨咖喱面
其实这一家咖喱面,两年多前曾经写过了,今天重新为它写文章,目的是要写出我对它的喜欢。
这两年在双溪大年的日子,每逢早上不必上课或是周末,
必定会去吃这咖喱面的,而且车子总是载满人,偶尔还得帮几个朋友打包。
可见,这档咖喱面有一定的吸引力,不然也不会在我们学生群中如此深受欢迎。

或许一样食物吃久了,习惯了其味道便会渐渐爱上。
第一次吃,确实不怎么喜欢,但两年下来,我知道生活里缺不了它了。
这档咖喱面的特色就是以鱼肉或排骨为佐料,再配上马铃薯、番茄、羊角豆和一片全熟蛋。
两年多前,档主才卖一碗RM4.50;现在是一碗RM5.00。
我平时喜欢鱼肉和排骨一起要,这么样的搭配则是一碗RM6.00。
我其实不怎喜欢吃猪排骨,因为排骨总是给我要不断地感觉,
不过这档咖喱面的排骨非常软嫩,肉质不至于太过松软,好保有几分弹性。
有时鱼肉没了只剩排骨,偶尔排骨没了只有鱼肉,这是常事。
记得有一次星期天,我迟醒了,10点半才匆匆赶到,正准备排队,
档主说佐料完了,想必是鱼肉排骨统统完了,便要收档了,
那一日没有咖喱面吃,搞得我一整天有点失落。
或许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周末,平时星期一至星期五,都是12点左右才会收档的。
若没错,档主也不会很早开店,总之9点钟抵达时间便是刚刚好。

咖喱面要好味,汤底很重要,应该要浓郁,却也不可过分浓郁。
椰浆的拿捏对于咖喱面汤底极其重要,这一点档主做得恰到好处,
汤底虽然浓郁,但喝多不腻,味道香,是仅此这家才有的香气。
若要我推荐双溪大年有什么好吃的,我想我会首推这碗咖喱面,
虽然需要耐心等待,但其味道对我来说是绝对值得用时间去换取。
我只能说这当咖喱面,吃一次没能足以让人立马喜欢,
然,吃久了,你会发现你的舌头和鼻子会慢慢品尝出其好滋味。
不过我也有不少朋友是一吃便爱上的,所以说,个人口味皆不同。
总之,这是一档不可错过的咖喱面,不妨一试,好吃与否那就得见仁见智了。


地图:

View Herrick Mau Makan in a larger map